移民攻略
理想生活 全球投资 尽在君拓
作为欧洲“经济引擎”的德国面临“熄火”危机?_推荐香港优才|美国无排期快速移民项目EB1C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9-15

  [環球時報駐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昭東 董銘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靜]“德國將不再能夠避免衰退。”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塞恩日前的表態,再次讓全球把目光集中到德國這個“歐洲經濟引擎”身上。今年,德國經濟頻頻傳出壞消息:8月通脹率達到近50年來的最高水平、7月伊弗經濟研究所公佈的商業景氣指數跌至兩年來的最低水平、5月出現30多年來的首次貿易逆差……這些數據導致多國媒體和專傢對德國經濟增長和經濟模式提出疑問,有的認為德國模式“已經終結”。甚至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也感慨說,德國經濟模式已經失敗。那麼,什麼是德國的經濟模式?它遇到瞭哪些挑戰?是否真的將被時代淘汰?

  從經濟強國到“薄弱環節”

  德國經濟下滑的第一個重大預警信號出現在7月,當時該國聯邦統計局公佈的外貿數據引發全球關註——德國5月出口額環比萎縮0.5%,進口額環比上漲2.7%,貿易逆差10億歐元。這是自兩德統一以來,德國首次出現月度貿易逆差。貿易順差一直被看作德國經濟崛起的核心信條。幾十年來,德國貿易順差一直維持在特別高的水平。《每日鏡報》等德國媒體將貿易逆差視為危及“德國繁榮模式”的“具有嚴重後果的趨勢性逆轉”。

  壞消息接踵而至。據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報道,德國經濟在今年第一至第二季度陷入停滯,而歐元區整體經濟增長0.7%。盡管德國6月工業生產略有增長,但訂單數量下降0.4%,比一年前的水平低9%。7月接受伊弗經濟研究所(IFO)調查的企業中,約73.3%表示正面臨短缺,電子、機械制造和汽車行業90%的企業難以買到所有所需材料。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德國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1.9個百分點至0.8%,這是在所有國傢中下調幅度最大的。

德國漢堡港(視覺中國)

  據歐洲動態網報道,盡管人們很容易將德國經濟出現的劇烈變化歸咎於能源價格上漲和天然氣短缺,但有跡象表明“病人已經病瞭一段時間”。在過去5年,德國貿易順差逐年下降。《華爾街日報》稱,德國經濟已將近5年沒有增長,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復蘇的力度也比不上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歐盟委員會7月預計,德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為1.4%,低於歐盟整體的2.7%以及法國的2.4%。許多人擔心德國會出現技術性衰退——即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

  “歐洲經濟亮紅燈的國傢”“歐元區薄弱環節”“正處於命運逆轉的邊緣”“經濟模式終結”“經濟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多國主流媒體不僅對德國的經濟增長持悲觀態度,還對德國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提出疑問。據土耳其《每日新聞》報道,荷蘭國際集團分析師認為,俄烏沖突“終結瞭”德國經濟模式。

  有媒體提醒說,面對各種新型國際挑戰,持續吃老本的“德國模式”恐將失靈,若不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德國可能會步類似日本上世紀90年代衰退的後塵,甚至有可能淪為世界經濟舞臺上的二流國傢。因為德國經濟對其他歐洲國傢會產生連帶影響,因此後者呼籲德國重新制定經濟模式。法國《回聲報》認為,德國經濟的重新定位對歐盟有利。

  德國經濟模式為何遭質疑

  被譽為“全球經濟之星”的德國,其經濟模式為何受到質疑?

  據路透社等媒體報道,二戰後,在美國的援助下,德國建立起以汽車、機械和化工為基礎的經濟。從兩德統一開始,德國歷屆政府無論政治色彩如何,都追求同一個目標:把德國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出口國。英國《新政治傢》雜志分析稱,德國經濟增長依靠三大支柱:廉價的能源和原材料進口、抑制國內制造業工資水平,以及大量出口。美國《華爾街日報》的觀點略有不同,但也提到德國經濟的成功依靠自由開放的全球貿易和廉價的能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傢對外開放研究院、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經濟模式有三大支撐,分別為工業類別基於重工、貿易方向基於出口、金融銀行基於財團。

  雖然上述分析不完全一致,但可以看出廉價的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以及對出口產生重要影響的國際環境,對德國經濟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因為供應鏈危機等,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據《新政治傢》雜志等媒體報道,由於燃料價格上漲,德國2021年就面臨能源進口壓力,而俄烏沖突的爆發讓這一壓力急劇增加。俄烏沖突爆發前,德國55%的天然氣、50%的煤炭及35%的石油,都來自俄羅斯。

  二戰後德國能在經濟上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出口。現在,作為繼中美之後的全球“出口季軍”,德國大約1/4的就業崗位依賴出口,遠高於美國(6%)等西方國傢。“德國之聲”稱,在全球化進程的黃金時期,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經濟獲得瞭巨大利益,而近年來全球化遭遇逆風,也使“德國制造”面臨困境。比利時智庫佈勒哲爾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傢達利亞·馬林近期發文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終結瞭“超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則引發“去全球化”,而俄烏沖突正在加速這一趨勢。此外,《新政治傢》雜志認為,十多年來德國出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向中國等亞洲國傢銷售高附加值產品,如復雜機床和高端汽車。不過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使得德國產品競爭力下降。

  德國經濟模式的第三大支柱是工人薪資水平被長期抑制。兩德統一後,通過在東歐投資新工廠,德國公司將工資相對較低的東歐經濟體整合到它的產業鏈中,直接降低瞭德國企業的成本,也限制瞭德國工人工資的上漲。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德國的平均實際工資幾乎沒有增長,甚至在2004年到2008年期間有所下降。2015年,德國才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法定最低工資。然而隨著生活成本的上升以及勞動力的短缺,工人工資受抑制這個支柱,是否還立得住是個問題。

  德國已進入老齡化、少子化社會,各行各業都已出現專業人才缺口。馬林稱,在兩德統一後,德國通過吸引東歐國傢工人,不僅解決瞭勞動力不足問題,還吸引大量熟練工人,尤其是工程師。1998年,這些國傢16%的人擁有大學學位,而德國的這一比例為15%。《華爾街日報》稱,德國的勞動力可能在未來10年減少500萬左右。德國機械工程行業協會7月的調查顯示,在受訪企業中,近一半的德國機械工程公司抱怨熟練工短缺阻礙生產,這是1991年有記錄以來比例最高的一次。德國智庫科隆經濟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在數學、信息學等領域,德國人才不足的問題尤為嚴重。有2/3的德國企業表示,人才荒在未來5年內將對其營運產生嚴重影響。

  奠定“德國制造”基礎的雙元制培訓機制也出現困境。《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到,今年德國各行各業都缺學徒。究其原因,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去上大學。幾十年來,德國上大學的中學畢業生隻占所有學生的1/3,但現在這一比例不斷提高。目前在柏林工業大學學習的本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開始也在汽車企業做學徒,但後來瞭解到工程師比技工收入高1/3,於是決定考入大學學習機械工程。

  此外,創新以及對基礎設施投資的相對不足也是德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之一。據德國《世界報》等媒體報道,該國近20年來沒有進行重大改革,技術和社會創新方面的重大突破主要來自美國和亞洲。德國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幾十年來一直對減債問題重視有加,而這抑制瞭投資的提高。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自本世紀初以來,德國的凈投資率一直在經濟產出的0.5%左右,比美國(1.5%)、意大利(約1%)等西方國傢都低。對於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德國《時代》周報分析稱,這並非缺少資金或國傢機構能力不足,而是精英們為維護其既得利益而作出的決定。

  仍具有強大競爭力

  其實早在2019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就表示,德國經濟模式可能已走到盡頭。不過,也有一些專傢不認同這樣的說法。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不管是馬克龍的這一論斷,還是近期一些西方媒體的觀點,都言過其實。他認為,德國是歐盟第一大經濟體,而法國是其競爭者。馬克龍對德國經濟的心態,與不少歐盟成員國尤其是東歐和南歐國傢類似。因為德國高附加值的重工業產業和出口型經濟,被認為“搶瞭”其他歐盟國傢的生意,因此引發不滿。據英國媒體報道,德國向歐洲鄰國出售的商品多於購買的商品,這也激怒瞭許多借債購買德國商品的國傢。

  趙永升稱,近幾年來,因為國際環境以及疫情等的影響,不隻是德國,幾乎所有的出口導向型和半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都遭遇挑戰。《華爾街日報》提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德國也經歷瞭短暫但嚴重的經濟衰退,但隨著企業改變策略,德國經濟大幅反彈。法媒稱,德國以其復原力和重塑自我能力聞名。雖然德國出口數據不好看,但有德國官員透露,很多德國企業此前積壓不少訂單,即使沒有新訂單,未來兩年也會很忙。

  “現在對德國經濟模式的討論多註重外部環境,這與德國出口型經濟有關。”德國柏林經濟學者阿爾韋德·凱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但德國經濟本身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凱塞爾補充說,在研發上,德國每年的支出總計超過1000億歐元。歐洲專利局去年申報的專利數量,德國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雖然德國在數字化、智能系統、電子商務等領域遭遇重大挑戰,但它的許多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行列,比如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在汽車工程、機械和設備工程、化學工業和醫療技術等領域,德國也是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德國還是許多國際標準的制定者。這為“德國制造”取得瞭出口主動權。德國獨特的雙元制培訓制度雖然遇到一些問題,但仍在為企業培養大批擁有過硬技術的工人。凱塞爾認為,未來,德國經濟的最大挑戰是“去全球化”、經濟冷戰及保護主義,因此德國應該與中國等國傢合作,大力維持全球化和國際合作。

  面對各種挑戰,德國企業也正在加強行動。《環球時報》記者近期進入奧迪英戈爾施塔特工廠,見識瞭奧迪在“工業4.0”戰略下的新智能工廠。工廠不僅通過人工智能優化零部件質量,而且還建立瞭能源追蹤系統,通過數據分析推動節能。不少德國企業,希望通過改革生產模式,再次成為行業領先者。

點擊進入專題:
今日熱點精編
本文源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postmaster@immi5801.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