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攻略
理想生活 全球投资 尽在君拓
新移民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新移民应当有創業精神!-君拓移民
来源:君拓移民
时间:2019-05-13

內地新移民對本地經濟的貢獻,可由其參與勞動市場窺見,其他相關考慮因素包括活躍參與經濟活動所佔比例、教育程度,以及年齡等。


本文詮釋新移民概念,更加肯定新來港人對於香港的經濟貢獻!


新移民雖然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但勝在年輕力壯且勤力,兩者均為有利條件。(亞新社)


本地公營房屋供應緊張,公立醫院床位短缺,都往往歸咎於內地新移民;但此觀點只片面地針對新移民享用公共資源方面,而完全忽視他們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新移民對經濟生產也有貢獻,因而增進資源供應;他們起碼擔當工作人口的一支生力軍。即使在經濟上並不活躍,在參與教養幼兒等無償家務方面,也功不可沒。正當香港生育率不斷下降,以至極低水平,新移民子女有助擴充未來工作人口。


新移民如何對香港經濟作出貢獻?「新移民」一詞的含義,其實並不精確,歸根究柢,香港人大都是移民或移民後代;為便於討論,且將「新移民」一詞界定為四人幫倒台,或自1978年末改革開放後的40年期間,移居本港的內地人。


若於1976 至1996年期間來港之內地移民至今仍健在並依然居港,則共計1639000人,佔2016年本地人口高達23.4%。


若將新移民在港出生的子女也計算在內,則新移民人口在1996年和2016年之增加總數為640000人。換言之,2016年內地新移民及其子女總數,在本港整體人口中比例更高達32.5%。


上述數字非同小可,即使或有高估,誤差亦不會太大,因為1976至1996年的內地移民之中,移居別處或已離世者為數不多。由此估算現時香港人口之中,至少有超過五分之一為內地新移民;若將其子女計算在內,則本地人口最少有四分之一與內地新移民有直接關係。


內地新移民對本地經濟的貢獻,可由其參與勞動市場窺見,其他相關考慮因素包括活躍參與經濟活動所佔比例、教育程度,以及年齡。


新移民之經濟活動


1976 至1996年來港的內地新移民,其1996年之勞動參與率達56.9%,高於本地人的49.3% 。若以性別分組,內地新移民的參與率依然較高:男性新移民的勞動參與率達72.7%,本地男性則為60.5%;女性新移民比率為42.3%,本地女性則為37.6%。


同一現象亦見於1996 至2016年期間來港的的內地新移民,其1996年之勞動參與率達55.6%,高於本地人的51.3% 。若以性別分組,內地新移民的參與率依然較高:男性新移民比率為66.1%,本地男性則為59.3%;女性新移民比率為50.5%,本地女性則為43.2%。


1976至2016年來港的內地新移民,不論男女,在從事經濟活動一環都較本地人活躍,足證認定新移民坐享公共資源的觀點不攻自破。事實上,願意工作和貢獻經濟的新移民比本地人多。


新移民教育程度


一般而言,內地新移民教育程度往往不及本地人,然而相差不遠。1976至1996年來港的一群,具高等教育程度者比率為10.5%,本地人比率則為12.3%;內地新移民不論男女,比率數字皆一貫。


1996至2016年來港的內地新移民之中,估計有23.9% 達高等教育程度,同期本地人相應比率則為29.9%。新移民與本地人在教育程度上的差別,主要關鍵在於女性:新移民女性具高等教育學歷的比率,估計只佔21.4%,本地人的相應比率則達29.2%;至於男性組別,新移民的比率為29.0%,較估計為30.7%的本地人比率略低。


同一20年期間,內地來港新移民之中,教育程度較高女性所佔比率看來有下降跡象。大致上內地新移民的整體教育程度,都較本地人為低。


新移民年齡分布


新移民整體上較本地人年輕,這一特點不足為奇。1976至1996年來港內地新移民之中,有47.7% 年齡介乎25至44歲,即工作全盛期,而本地人的相應比例則僅為35.7%。在同一年齡組別之中,內地來港新移民的男性和女性相應比例分別為46.2% 和49.1%;本地人的男女相應比例則分別為35.4% 和35.9%。


此差距於1996 至 2016年更大,內地新移民中年齡介乎25至44歲的工作全盛期佔43.0%;而本地人的相應比例則僅為26.0%。在同一年齡組別之中,內地來港新移民的男性和女性相應比例分別為38.9% 和45.0%;本地人的男女相應比例則分別為26.3% 和25.7%。


若將內地新移民在本地出生的子女(尤其25歲以下的)計算在內,則新移民對減慢香港人口老化的作用尤為顯著。2016年,內地新移民有43.1% 不足25歲,而本地人的相應比例則僅為18.9%。


正當香港人口急劇老化,人口生力軍對維持經濟增長至為重要。至少在近10年來,本地經濟增長放緩,在很大程度上由人口老化所致。若非內地新移民不斷補充新血,高齡人口與工作人口比例失衡只會進一步惡化,而本港經濟表現亦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工作和創業能力


過去20年,創業精神下降,無疑是本港經濟最顯著的弱點之一。從人口普查數字可見,30至39歲年齡組別中的僱主比率,1976年佔4.0%,1996年一度高達7.1%,2016年卻跌至2.5%。根據《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的年度數字,僱主比例在1993年處於7.9%的最高水平;及至2018年,又回落至2.0%。

介乎30至39歲的在職人口之中,僱主所佔百分比是任何經濟體衡量創業情況的可靠指標。創業講求創意,每多體現於年輕人身上;創業亦須生意頭腦,每多從高層工作累積經驗而來。此年齡組別正屬全盛期,最有可能兩者兼備。


若缺乏內地來港新移民,香港經濟的創業能力也許更加不濟。不過這並非說新移民在創業精神上勝過本地人,畢竟他們教育程度一般較低,而且對本地經濟環境不夠熟悉;此說無非指出,他們對減慢人口老化趨勢發揮積極效用。


除了創業精神,新移民對在職人口的確注入一支強心針,最少佔本港整體工作人口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新移民雖然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但勝在年輕力壯且勤力,兩者均為有利條件。


純粹針對新移民坐享公共資源,而忽略他們對香港經濟所作的重大貢獻,未免一葉障目,以偏概全。